苏州阿尔法生物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文章
动力学分析为何离不开分子互作仪? — 以Gator Pro高通量BLI仪器为例
来源: 选表位分组,亲和力检测 时间:2025-07-04

动力学分析为何离不开分子互作仪?

一、动力学分析的核心需求 :捕捉动态相互作用

动力学分析的本质是研究分子、细胞或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行为变化,例如药物与靶标蛋 白的结合速率、蛋白质折叠路径、病毒与宿主受体的识别过程等。这类研究需要实时监测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参数,如结合常数(Kd)、解离速率(koff)、结合速率(kon)

等,而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生物过程的效率与机制。

传统实验方法(如荧光标记、放射性同位素法)存在标记干扰、耗时长、通量低等缺陷, 难以满足复杂动态系统的分析需求。而分子互作仪通过无标记、实时监测的技术特性,成 为动力学分析的“核心工具”。例如,在药物研发中,通过分子互作仪可精准量化抑制剂与  酶的结合动力学,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半衰期。

分子互作仪的应用(1)

二、Gator Pro BLI仪器的技术革新

Gator Pro是由小鳄生物( Gator Bio)开发的高通量生物层干涉技术(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 )仪器,其技术优势与动力学分析需求高度契合:

1. 无标记实时监测

BLI技术通过检测生物分子结合时引起的微米级悬臂梁光学干涉信号变化,无需荧光 标记或放射性同位素,避免了标记物对分子天然构象的干扰。例如,在研究抗体-  原结合时,Gator Pro可直接监测完整抗体(含Fc段)与抗原的结合过程,而无需截 短或标记。

2. 高通量与自动化

Gator Pro支持96孔板高通量检测,单次实验可完成数百个样本的动态分析,实验效 率较传统SPR技术提升5倍以上。其自动化的样品加载与清洗系统,尤其适用于筛选  小分子化合物库(如药物先导物库)的亲和力与动力学参数。

3. 宽动态范围与高灵敏度

该仪器可检测低至纳摩尔级(nM )的结合亲和力,并能区分微秒级( μs)的结合时  间差异。例如,在酶抑制动力学研究中,Gator Pro可捕捉抑制剂与靶酶从快速结合 (kon=1e6 M-¹s-¹)到缓慢解离(koff=1e-4 s-¹)的全过程。

GatorPrime分子互作仪

三、GatorPro在动力学分析中的典型应用

1. 药物发现:从靶标验证到优化

在新冠疫情期间,Gator Pro被用于筛选ACE2受体与病毒刺突蛋白的结合抑制剂。  通过动态分析药物候选物的kon/koff值,科研团队快速筛选出高选择性化合物,缩短 3个月的实验周期。此外,该仪器还可评估药物分子对靶标蛋白构象的诱导效应, 指导结构优化。

2. 蛋白工程:揭示折叠与变构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Gator Pro分析溶菌酶变构位点的动态特性,发现特定小分子可诱导酶构象变化,从而增强催化活性。此类数据为设计工程酶(如工业催化剂)提供了关 键动力学参数。

3. 免疫疗法: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PD-1/PD-L1抑制剂开发中,Gator Pro可量化肿瘤细胞表面PD-L1与T细胞受体的 结合动力学。实验数据显示,高亲和力抑制剂(Kd<1nM)可显著延长结合时间

(t1/2>24小时),从而增强抗肿瘤效果。

四、技术对比 : BLI vs. SPR vs. MST

技术

类型

核心

原理

动力学分析能力

适用场景

 

 

BLI

悬臂

梁光

学干 

实时监测结合/解离全

过程,支持纳秒级时间

分辨率

大分子复合物、

膜蛋白、细胞表

面相互作用

 

 

SPR

表面

等离

子共 

 

依赖表面固定化,难以 区分结合与扩散效应

固定化分子(如 芯片表面蛋白)  的静态亲和力

 

MST

微量

热泳 

通过热变性曲线间接推

算结合参数,无法直接

获取kon/koff

热力学稳定性分 析、大分子复合 物解离能计算


  案例对比 :在EGFR抑制剂筛选中,SPR需固定化靶酶,可能破坏天然构象;而Gator Pro 可直接使用溶液态酶,获得更接近生理条件的kon值(如1e5 M-¹s-¹ vs. 1e4 M-¹s-¹),指   导药物优化。

分子互作仪参数

五、未来趋势 :智能化与多技术融合

Gator Pro 2.0版本已集成AI算法,可自动识别结合事件并生成动力学模型。例如,通过机 器学习预测化合物对靶标蛋白的构象锁定效应,将实验周期从数周缩短至48小时。此外, 该仪器正与单细胞测序平台联用,研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动态互作网

络。

分子互作仪通过提供“动态视角”的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已成为现代动力学分析不可或缺的 工具。Gator Pro BLI仪器凭借其无标记、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技术特性,在药物研发、蛋白工程等领域展现出其价值。随着人工智能与多组学技术的融合,分子互作仪将进一 步推动从“静态结构解析”到“动态过程调控”的研究范式转变,为生命科学突破提供核心工  具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