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阿尔法生物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技术文章
类器官构建与培养技术:原理、方法与应用解析
来源: 类器官培养技术 时间:2025-09-29

   类器官(Organoids)作为三维(3D)微生理系统,通过模拟体内器官的细胞组成、空间结构和生理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模型。其构建基于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潜能,通过体外微环境调控实现组织特异性发育。本文系统阐述类器官构建的核心技术流程,涵盖细胞来源选择、三维培养体系建立及定向分化策略。

一、细胞来源:类器官构建的生物学基础

类器官的构建依赖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类型,主要来源包括:

胃类器官Kit 货号:OCK004(1)

1. 胚胎干细胞(ESCs)

  • 特性: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和三胚层分化潜能
  • 应用:适用于构建复杂器官类器官(如脑、心脏类器官),但受伦理限制
  • 关键因子:维持多能性需LIF/STAT3、BMP/Wnt信号通路调控

2.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

  • 制备:通过体细胞重编程(Oct4、Sox2、Klf4、c-Myc转录因子导入)
  • 优势:规避伦理问题,可实现患者特异性建模
  • 质量控制:需验证多能性标志物(Nanog、SSEA-4)及核型稳定性

3. 成体干细胞(ASCs)

  • 组织来源:肠道隐窝(Lgr5+)、毛囊隆起区、乳腺基底层等
  • 特性:组织特异性分化能力,构建效率高
  • 代表性模型:肠道类器官(含潘氏细胞、杯状细胞等谱系)

4. 肿瘤细胞

  • 来源:患者原代肿瘤组织或循环肿瘤细胞(CTCs)
  • 应用:肿瘤类器官(PDOs)保留原肿瘤基因组异质性
  • 临床价值:用于药敏测试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

二、类器官构建标准化流程

利用3-D 培养系统从人类 iPSC 生成 GI 类器官的流程(1)

步骤1:细胞/组织获取与处理

方法 适用对象 技术要点
机械解离 脆弱组织(如脑组织) 剪刀精细剪切→梯度离心→100μm滤网过滤
酶解法 致密组织(如肿瘤、肠道) 胶原酶IV(1-2mg/ml)+分散酶(37℃,20-40min)→DNase I处理抑制细胞聚集
冷冻组织复苏 生物样本库样本 37℃水浴快速解冻→梯度稀释去除DMSO→PBS洗涤


:细胞活性需>85%(台盼蓝染色检测),组织碎片大小控制在0.1-0.5mm³

步骤2:球状体形成(3D聚集体诱导)

球状体作为类器官发育的初级结构,其形成方法需根据细胞特性选择:

方法 原理 参数控制 适用场景
低吸附板培养 表面改性抑制细胞贴壁 细胞密度1×10⁴-5×10⁴ cells/ml iPSCs/ESCs类器官
悬滴培养 重力驱动细胞聚集 液滴体积20-30μl,细胞密度5×10³ cells/drop 均质球状体制备
旋转生物反应器 动力学微环境促进均匀生长 转速25-50rpm,剪切力<0.5Pa 大规模生产(如肝类器官)
微流控芯片 精确控制微环境参数 通道宽度100-200μm,流速0.1-10μl/min 高通量筛选

培养基组成:基础培养基(DMEM/F12)+ B27(1:50)+ N2(1:100)+ 双抗(青霉素-链霉素)+ 特异性生长因子(如Wnt3a 50ng/ml)

类器官

步骤3:三维基质包埋与固化

球状体需包埋于细胞外基质(ECM)模拟物中,以提供结构支撑和生化信号:


基质类型 主要成分 浓度 固化条件 优缺点
Matrigel® 层粘连蛋白(60%)、胶原蛋白IV(30%) 8-12mg/ml 37℃,5-15min 生物学活性高,批次差异大
胶原蛋白I凝胶 牛/鼠源胶原蛋白I 2-3mg/ml 37℃+0.1M NaOH 机械强度可调,成本较低
合成肽水凝胶 RGD序列修饰的PEG 5-10% w/v 光交联(365nm) 成分明确,可定制化
脱细胞ECM 组织来源脱细胞基质 3-5mg/ml 温度敏感型固化 保留天然ECM拓扑结构

操作规范:基质与球状体悬液按1:1混合,快速接种于预冷培养板,避免提前固化

步骤4:定向诱导与功能成熟

通过时序性添加生长因子组合,引导球状体向目标器官分化:

培养周期管理

  • 诱导期(0-30天):每3天半量换液,监测形态学变化
  • 成熟期(30-60天):每周换液2次,检测功能标志物表达
  • 维持期(>60天):每10天传代1次(机械切割为50-100μm碎片)

三、关键技术优化与质量控制

1. 微环境精准调控

  • 氧张力控制:脑类器官需低氧(5% O₂),肝类器官需常氧(21% O₂)
  • 力学刺激:肺类器官需周期性牵张(10%应变,0.2Hz)
  • 流体剪切力:肾类器官通过微流控实现0.2-1 dyn/cm²剪切力

2. 血管化策略

  • 共培养体系:内皮细胞(HUVECs)+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共培养
  • 生长因子递送:VEGF(50ng/ml)+ Angiopoietin-1(30ng/ml)
  • 3D生物打印:构建血管网络拓扑结构

3. 质量评估体系

评估维度 检测方法 合格标准
形态结构 H&E染色、免疫荧光 呈现器官特异性微结构(如肠绒毛、脑皮质层)
细胞组成 流式细胞术、单细胞测序 含目标器官主要细胞类型(>80%)
功能成熟度 电生理(脑类器官)、白蛋白分泌(肝类器官) 功能指标达体内水平的30-50%
遗传稳定性 核型分析、全基因组测序 无显著染色体畸变

四、前沿挑战与发展方向

现存技术瓶颈

  1. 成熟度限制:多数类器官处于胎儿发育阶段,缺乏成体功能
  2. 标准化缺失:基质批次差异、培养方案不统一导致结果不可重复
  3. 血管免疫缺陷:缺乏功能性血管网络和免疫细胞微环境

创新突破方向

  • 类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整合微流控与传感技术,实现动态监测
  • 多器官互作系统:构建"肠-肝-轴"等器官连接模型
  • 空间转录组应用:解析类器官发育的时空基因表达图谱
  • AI辅助设计:利用机器学习优化培养参数和分化方案

结语

类器官技术通过整合干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与生物工程学,实现了体外器官发育的高度模拟。随着血管化、免疫化及标准化技术的突破,类器官将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提升类器官生理相关性,推动其从基础研究向医学转化迈进,最终实现精准医学的个体化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Clevers H. 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with Organoids. Cell. 2016
[2] Lancaster MA, Knoblich JA. Organogenesis in a dish: Modeling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using organoid technologies. Science. 2014
[3] Sato T,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 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