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培养批次差异是当前类器官研究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以下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类器官培养批次差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
合成基质胶:传统的基质胶存在批次间差异,影响实验的可重复性。为克服这一问题,研究者们设计了合成基质胶。合成基质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成分明确,具有高度可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以 Pluronic F-127(PF-127)为基础的新型平台,通过触发高度均匀的球体组装机制,成功生成了皮质、肾单位、肝脏和肺类器官,与之前的方法相比,提高了重现性,同时降低了 80%-95% 的成本。
水凝胶材料:各种天然和合成基水凝胶已广泛用于各种细胞的 3D 培养。多数类器官的形成和培养依赖复杂的动物来源细胞外基质,如 Matrigel,该类基质的肿瘤源性和批次差异性影响了类器官培养的重现性。相比之下,水凝胶材料成分明确,具有高度可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有研究概述了类器官的形成与培养现状,重点介绍了各种已用于类器官研究的水凝胶材料及其设计与工程化策略,讨论了功能化水凝胶材料在类器官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的潜力。
二、优化培养方法
改进传代方法:对于乳腺癌类器官培养,采用不同离心速度对比类器官传代方法优劣,简化传代步骤。优化类器官培养基成分(不添加 FGF7 和 FGF10,添加低浓度 EGF),并提高离心转速至 900×g,可得到更经济、有效、快速的类器官培养传代方法。此外,建立原代 CAFs 与类器官共培养体系,可进一步提高类器官体外生长速度,增加类器官形态的异质性。
2.5D 器官 oid 培养:对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来源的肺芽类器官培养,建立了 2.5D 器官 oid 培养方法,以替代传统的 3D 培养,能够直接通过显微镜监测内部结构。研究发现,细胞汇合度和诱导前的分布是两个关键参数,强烈影响 hiPSC 分化轨迹。成功的肺芽类器官形成需要适度的细胞汇合度和均匀分布,而高汇合度则是促进 hiPSCs 成团接种时肺器官 oid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引入新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传统的类器官培养体系依赖于手动操作,培养流程较为繁琐,且培养物个体差异和批次差异较大。工程化类器官培养体系通过引入微流控芯片技术来提升类器官培养体系的通量和自动化程度,对于实现类器官大规模、均质化、标准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综述了高通量自动化类器官芯片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类器官培养通量和标准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潜在挑战。
解决类器官培养批次差异问题需要从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优化培养方法和引入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以提高类器官培养的重现性和可靠性,为类器官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